您當前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中醫(yī)藥文化
有一種不起眼的藥材,天生自帶酸、甘、苦、辛、咸五味,恰好對應(yīng)肝、脾、心、肺、腎五臟,堪稱老天爺賜給人體的 “調(diào)和劑”—— 它就是五味子。
五味俱全,五臟同調(diào)的“天然補藥”
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記載五味子主益氣。根據(jù)中醫(yī)的臨床實踐,逐步總結(jié)出五味子:一藥具五味,五臟皆可養(yǎng)。
李時珍也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,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補腎,辛苦入心而補肺,甘入中宮益脾胃。
五味子具有斂肺滋腎、生津斂汗、澀精止瀉、寧心安神的功效,適合肺虛久咳、氣短喘促、腎虛精滑、五更泄瀉、自汗、盜汗、津枯口渴,以及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等病癥。
醫(yī)圣張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湯和小青龍湯都用到了五味子,在治療寒飲咳嗽的時候,干姜、細辛、五味子是要藥。
藥王孫思邈十分推崇五味子,他把五味子與人參、麥冬一起配合使用,用于治療夏季的困倦無力。
到了金元時期,名醫(yī)張元素正式將五味子、人參、麥冬組成一個固定的處方,這就是著名的生脈散。生脈散是以功效命名的,“本方可益氣生津,氣陰復則脈生,用之以散”。
在陳可冀院士編著的《慈禧光緒醫(yī)方選議》中,收錄五味子膏,慈禧、光緒經(jīng)常服用五味子。制法是先將五味子煎煮濃縮,后加入蜂蜜制成膏滋藥,可以滋補強身。
注意
五味子的用量不宜過大,每日用量應(yīng)在2 ~6克。若內(nèi)服量過大或體質(zhì)特異,可能導致中毒。五味子的中毒癥狀主要為發(fā)熱、頭痛、乏力、長蕁麻疹等。這是因為五味子能直接興奮呼吸中樞,引起竇性心動過速及呼吸困難。此藥酸味過重,服藥后胃部可能出現(xiàn)燒灼感、泛酸及胃痛,故胃酸分泌過多、胃潰瘍患者不可使用。
五味子驗方
五味子可單用,也可與他藥配伍使用。
爛弦風眼 五味子、蔓荊子,煎湯頻洗之。
瘡瘍潰爛,皮肉欲脫者:五味子炒焦,研末敷之,可使?jié)€的皮膚恢復如故。
神經(jīng)官能癥:以40%~100%五味子酊劑,每次2.5毫升,每日2~3次內(nèi)服,1個月為1療程。
夢遺虛脫:五味子500克,洗凈,水浸一宿,以手按去核,再用溫水洗凈,用布濾過,置砂鍋內(nèi),入冬蜜1000克,慢火熬之。除砂鍋斤兩外,煮至1200克成膏為度。待數(shù)日后,略去火性,每服一二匙,空腹白開水調(diào)服。
腎虛泄瀉:五味子60克(揀),吳茱萸15克(細粒綠色者)。上二味同炒香熟為度,研為細末。每服6克,陳米湯飲下。
白濁及腎虛,兩腰及背脊痛:五味子30克,炒赤為末,用醋糊為丸,淡鹽湯送下,每服3克。
耳源性眩暈:五味子30克,懷山藥30克,桂圓肉30克,酸棗仁30克,當歸15克。加減:
?、俣Q重,聽力下降,腰膝酸軟,手足心熱者,加熟地黃30克,枸杞子15克,石決明12克。
?、诎槊嫔n白,食少便溏,懶動,加黃芪30克,人參10克,白術(shù)12克。
?、矍橹静粫?、心煩、口苦多夢、頭痛者,加鉤藤10克(后入),炒梔子12克,黃芩10克。
?、茴^悶重、胸悶泛惡、納呆者,加澤瀉15克,茯苓15克,竹茹12克,半夏10克,砂仁6克。
水煎服,每日1劑,一般治療1個月左右。
病毒性肝炎:將五味子核仁用水醇提取,濃縮干燥制成片劑或膠囊,每次1克,每日3次,14天為1療程。
眩暈(高血壓?。?/strong>五味子、枸杞子、菊花各15克,洗凈泡水代茶飲。每日1劑,連服2周。治療眩暈(高血壓?。?,1個月后癥狀可基本消除。
喘咳、慢性支氣管炎:五味子、麥冬、黨參各15克,開水沖泡頻飲,每日1劑。治療喘咳1周后,癥狀可減輕,服2周后癥狀可基本控制。
血栓外痔:五味子60克,桑白皮30克,黃柏、大黃、芒硝各15克,苦參、地榆各20克,炒荊芥12克,共煎水熏洗,一日1~2次。對血栓外痔、內(nèi)痔脫出、肛緣紅腫者有效。